狼队英超战绩不佳,曾多次夺冠,水晶宫历史上亦有斩获
2024-11-21
历史上丑化中国的漫画
“黄祸已经到来,想要阻止已经来不及了。法国漫画杂志《冷流》最近以《黄祸》为主题,让人突然感觉自己来自另一个世界。19世纪末年初20世纪,“黄祸”论曾在西方社会闹得沸沸扬扬,100年后,西方媒体提及“黄祸”会引起多大反响?在漫画《寒潮》出版之前,中国企业收购法国地标企业Club Med引起轰动,法国极右翼党派激烈反对,但当时有媒体评论称,虽然法国将企业一一卖给中国,但巴黎欢迎中国,而公众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有人谈论“黄祸”了,“黄祸”如今在欧洲还有市场吗?德国学者霍尔特曼问《环球时报》记者称,目前仍有媒体报道欧洲使用“黄祸”一词,但它不再是欧洲人之前担心的“中国噩梦”。 在欧洲经济危机、生活质量下降的背景下,一些人对中国巨头走出去感到担忧。 我担心一些媒体正在利用这种心态。
“一张去中国的地铁票”
《寒潮》杂志的“黄祸”主题漫画在中国引发了愤怒。 19日,该杂志主编在接受法国电视新闻采访时解释道,“因为今年是我们杂志创刊40周年,所以我们联系了安古莱姆国际漫画节的主办方,希望他们能够在漫画节期间为此创建一个主题。 特别活动。 结果他们告诉我们,他们太忙了,无法接待中国代表团,无法照顾我们。”因此,杂志编辑部决定“用中国元素打造法式幽默”。对于为何选择《黄祸》,《寒流》杂志主编已在该期漫画的编者注中写道:这个题材是因为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而创作的。
值得一提的是,本期《寒潮》还以巴黎唐人街为主题。 巴黎唐人街已成为巴黎极具特色的街区。 巴黎旅游圈甚至有一句名言“一张地铁票去中国”,鼓励法国人去那里吃、玩、玩。 每年春节,唐人街都会举行春节游行,吸引大量法国和西方游客。
《环球时报》记者驻地法国,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有着深刻的了解。 近年来,在法国,“中国”的含义已从“专制”、“封闭”、“难以理解”、“怪异”等,转变为“丰富”、“抄袭”、“出色的烹饪”、“喜欢旅游、到处拍照、“对西方充满好奇”、“拥有各种创意”等。中国收购Club Med等具有法国特色的企业,越来越受到法国普通民众的关注。
德国《法兰克福评论》将法国企业“受中国控制”:Club Med或更名为“Club China”; 法国政府选择了一家中国财团对图卢兹机场进行部分私有化; 武汉东风集团收购PSA集团28%股份; 中国人对标致和雪铁龙有发言权; 波尔多葡萄园被中国人“占领”。
日本《日经亚洲评论》1月份的一篇文章评论说,中国投资者正在欧洲进行越来越多的并购。 在法国,这样的举动,尤其是针对一家典型的法国公司,正在引起公众和政治上的强烈反对。 去年12月,中国财团收购图卢兹机场大量股权,也引起舆论哗然。
不过,奥地利《标准》称,法国公众对中国投资者大规模到来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不再有人谈论“黄祸”。 国民阵线的抗议活动只是个别事件,巴黎媒体也不再对出售像 Club Med 这样的国家旗舰公司表示不满。 语气走软可能是由于法国经济疲软,法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外国投资。
跨越百年的“黄祸”
“黄祸论”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匈奴入侵欧洲。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巴黎的守护神圣热纳维埃之所以被巴黎人尊为守护神,正是因为他号召人们在面对匈奴人的进攻时不要放弃巴黎而逃亡。 随后,13世纪蒙古人入侵,“欧洲发生了一场大地震,被称为‘黄祸’”。
俄罗斯巴枯宁是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早期“黄祸理论家”。 在他 1873 年的书中,他称中国为“不可避免地从东方威胁俄罗斯的危险”。 巴枯宁认为,中国人口过多,必将扩张到世界各地,直接威胁西伯利亚。 后来,当他看到日本的崛起和中国的西化努力时,他更加大力鼓吹“日本和中国的军事威胁”。 然而,正式推出“黄祸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1895年,他请画家创作了一幅《黄祸图》。 威廉二世所指的“黄祸”指的是日本和中国,以及东方的佛教文化。 随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出现了多篇有关“黄祸”的文章和专着。
“黄祸论”起初对法国影响不大。 例如,社会学家雅克·诺维科( )写了一篇分析“黄祸论”的文章,认为亚洲人对欧洲构成的军事威胁不应该被夸大,但亚洲人构成的经济威胁应该警惕,因为那里的劳动力实在太便宜了。 。 1904年,法国人蒂利出版的《黄祸》中提到了“种族战争”,但他所指的“黄祸”特指日本。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欧洲国家对中国非常警惕,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 法国甚至在20世纪70年代拍了一部电影,描绘中国占领巴黎:解放军、红宝书、巴黎人排队搬砖等等,典型的法国黑色幽默。 法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六亿中国人,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
进入21世纪,“黄祸”在欧洲并未消失。 表现之一就是对中国人形象的攻击。 英国广播公司(BBC)近日报道称,歧视中国人的“chink”一词再次出现在新闻中。 英超球队维冈队老板曾在接受采访时使用该词,并被英格兰足协罚款5万英镑。 英国独立党候选人克里·史密斯也被媒体曝光使用类似言论。 该党领导人法拉奇后来表示,“很多人”都使用了这个词。
2010年,包括BBC在内的英国主流媒体频频出现歧视华人的头条新闻。 当年8月,香港商人黄建华有意竞购英超老牌球队利物浦的消息一出,BBC体育网就刊登了歧视性标题“”。 “外卖”这个词是用来歧视只能从事餐饮和外卖业务的中国人的。 另一位 BBC 体育编辑在标题中使用了“”。 这句话描述了数万中国人暗中造谣的景象,表达了中国人不可信的观念。
几年前,媒体曾报道过海外的“黄祸恐惧症”。 在西班牙,一名中国女子骑自行车被当地人撞倒后,围观者高喊:“中国人,滚回你们的国家去,这里是西班牙。” 在意大利,当地媒体攻击华商,想要驱逐他们。 退出华人商业区。 2012年,西班牙《新闻三角洲》以“中国猪”为标题,侮辱贬低中国移民。 在西班牙的华人表示,一些西班牙人就是想制造麻烦,以证明他们认为中国是“所有麻烦之主”的观点是正确的。
德国卫视1台推出电视节目《中国人来了》,用一个新的中国邻居来说明对德国邻国的“威胁”。 因为这个中国邻居在各方面都比它的德国邻居好,才能表现出“中国威胁”。
“恐惧中国(投资)论”
欧洲的“黄祸论”还体现在对中国投资的不信任。 据统计,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飙升至102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 其中,2014年中国对欧投资是2013年的1.7倍。
“中国人来了!” 德国《明镜周刊》17日撰文。 安永发布的报告显示,10年前中国投资的英超球队,欧洲各地共有34家公司被收购,其中7家来自德国。 2014年中国投资的英超球队,他们被收购的公司数量增加到163家,其中仅德国就有36家。 过去,中国人往往对那些相对不知名但在各自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中小企业感兴趣。 现在,他们对知名中型企业更感兴趣。
在英国,目前至少有500家中国企业落户英国。 2014年中国企业在英国投资的主要项目包括绿地集团投资20亿美元在伦敦开发房地产项目、三胞集团收购弗雷泽百货集团等。 同年10月,欧盟批准了英格兰西南部欣克利角核电站的计划。 该项目的大部分投资者来自国外,其中包括中国。 然而,中国资本的进入却在英国引发争议。
“意大利橄榄油、英国维他麦以及你最喜欢的瑞典汽车沃尔沃——都被中国公司收购了。” 去年10月,中国光明集团宣布收购意大利橄榄油集团。 加拿大《温哥华观察家》网站感叹道。 据报道,收购消息传出后,一些极右分子叫嚣“光明集团将成为意大利制造的新贼”。
有媒体甚至认为,中国对欧投资别有用心。 英国《卫报》2011年的一篇专栏文章写道:“过去,欧洲殖民了中国的一些地区; 今天,中国殖民了欧洲的一些地区。”
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蒋世学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欧盟希望通过吸引外资来加速经济发展。 特别是欧债危机爆发后,欧盟的私有化计划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 难得的机会。 中国在欧盟的投资对中国和欧洲东道国都有利,但一些欧洲人对中国投资存在很大偏见。 例如,一位冰岛政治家曾说过“中国人想买下整个世界”。 一些欧洲智库也支持“中国恐惧论”和“中国威胁论”。 2011年7月,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发表题为《欧洲的争夺》的文章,对中国投资充满质疑和警惕。
“黄祸2.0”
法国杂志刊登“黄祸”主题漫画,无疑与中国在欧洲影响力不断增强有关。 蒋世学表示,从各个旅游景点的中国游客,到街头的中国银行、超市里的中国产品,中国的印记在欧洲可以说无处不在。 更不用说唐人街了。 但中国的影响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德国《电子实践》杂志“黄祸2.0”称,中国已从山寨产业转向创意产业。 德国财经网称,20世纪70年代,西方总是说“我们必须警惕黄祸”。 但现在,我们不能仅仅用“黄祸”来指责。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中国制造”。 电脑、手机、鞋子、苹果汁、蜂蜜、维生素等几乎都是“中国制造”。 事实上,我们的制造业越来越离不开中国。 例如,德国汽车工业在中国赚了很多钱。
2012年11月,德国金融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名为《黄祸: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危及我们的生活方式》。 书中指出,中国贪图原材料,只顾自己的利益。 德国科普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中国危险》称,中国正在对美国发动五场战争,包括货币战和能源控制战。
德国洪堡大学学者霍尔特曼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欧洲仍有媒体使用“黄祸”这样的种族主义词语,而且类似的想法越来越多,比如“黄间谍”等。 ”和“黄祸”。 威胁”、“新殖民主义”等。他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媒体上的“黄祸”较以往已经改变了含义。目前,欧洲经济危机中国投资的英超球队,经济衰退生活质量的问题让一些人感到担忧,媒体就利用了这种心态。▲(环球时报驻英国、法国、德国记者季双成、姚猛、青木,当地记者张蓓欣、金殿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