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冲破山区迷雾业余体校少年挥汗如雨奔跑在绿荫场上

编辑:  来源:JRS直播  2024-03-01 15:34:16

“足球小镇振兴的基础在于足球苗木的培育,政府有责任培育足球苗木,县委、县政府将全力打造足球苗木发展的一片天空。” 县委书记罗玉根对足球小镇的振兴充满期待。 特别注重足球人才的培养。

政府关怀从一杯牛奶开始

在梅县业余体校,队员们每天都能喝上一杯鲜牛奶。 这是县政府专门为这些年轻队员们配备的营养补充品。 这杯牛奶无疑会改善队员们的营养结构和身体素质,队员们大多来自农村。 “我们学校的伙食并不丰富,但队员们每天都能喝一杯牛奶,这对提高身体素质有很大帮助。” 体校校长彭明彪对政府的“送奶”举动表示非常满意。

自2004年被广东省评为“足球之乡”以来,虽然梅县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政府财政也比较紧张,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仍然加大了足球发展的力度。足球建设。 投资并逐年增加。 2004年以来,共投入足球发展476.3万元,今年投入156.6万元。

从体校办公楼翻新后的墙壁、门窗仍能看出政府这几年的努力。 “县政府拨款10万元,对体校进行了修缮,现在条件好多了。” 体校足球教练叶海源告诉记者。 在她的带领下,记者绕着这座三层小楼走了一圈。 建筑虽然并不宏伟,但是非常整洁、干净。 一楼老师办公室的窗户明亮干净。

学训结合,把体校建设成为优质学校

20世纪90年代以后,梅县业余体校的招生变得越来越困难。 原本熙熙攘攘的体校招生办公室,现在变得冷清了。 许多家长担心孩子上体校会耽误文化学习。 而且,学生上体校的机会很少,愿意主动送孩子去体校的家长也越来越少。 “谁愿意送孩子去体校?选择太少了!” 当记者问是否愿意送孩子去体校时,一位家长不假思索地回答。 过去梅州足球比赛,家长总是急着送孩子去体校; 但现在,体校教练再苦苦劝说,也未必能让家长信服。 “体校学生平均文化水平低、机会少”成为体校招生的瓶颈。

如何突破这个瓶颈? “把体校建成精品学校,为学生选派教练员梅州足球比赛,变被动体校的办学模式为主动。” 曾经担任过足球教练的梅县体育局副局长刘正准备实施这项新的足球前景培养计划。

目前,梅县计划在部分重点小学建立试点,并向试点学校派出足球教练,以兴趣班的形式招收全部学生。 学生通常正常上课,并在文化课上与其他学生保持同步; 到了课外活动时间,他们就参加兴趣班培训。 教练员在兴趣班中发现优秀人才,选拔他们进行更专业的训练,体校将为这些人才提供一定的补贴。

这种“边学边练”的办学模式受到了梅县多家重点小学的青睐。 因为很多小学都希望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而每年的中小学足球联赛也需要足球运动员。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选拔乡镇足球人才到梅县城区重点小学就读。 孩子可以在更好的条件下接受更好的教育,对于很多希望孩子成功的父母来说也会更容易。 “这样,家长就不用担心孩子学习落后了。如果他们能上重点小学,何乐而不为呢?” 刘副主任对这一举措充满信心。 在政府的努力和学校的支持下,新城小学今年将成为这一新举措的首批试点。

用竞赛促进实践、提高水平、丰富经验

自梅县足球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来梅州足球比赛,梅县每年举办全县高中、初中、小学等不同年龄段的足球联赛。 该联赛已举办三届。

然而,就在三年前,比赛对梅县足球运动员来说还是一件罕见的事情。 全年唯一的比赛是梅州“市长杯”足球赛,参赛球队必须选拔。 很多队员苦练一年,往往连参加正式比赛的机会都没有。 这导致很多队员逐渐失去了训练的热情。 严重缺乏比赛,让球员们无法练习战术、检验球队水平,自然也就失去了刻苦训练的动力。

但现在,县联赛全年举行。 这对队员来说既是考验,也是鼓励。 通过多次比赛,球员们能够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技战术水平,从而推动整个梅县足球水平的提高。

目前,梅县各类型、不同参赛组别的比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不仅由梅州市体育局主办的“梅艳杯”、“市长杯”预选赛,民间强民体育协会还举办了“人民杯”、“钟杯”等“强强杯”比赛。 公司员工间举办“强民杯”足球赛。 “贝尔杯”主要由大、中、小学教师参加。 “少儿杯”还通过比赛培养孩子们对足球的兴趣。 其他不定期的比赛更是数不胜数。

采访结束离开梅县业余体校时,体校的足球队员刚刚结束下午的训练,正陆续走回体校的小楼。 夕阳斜照在他们汗流浃背的身上,给他们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 或许,这群孩子承载着梅县足球的美好未来。

记者 张海燕 翟永明

实习生曹志业

通讯员 翁尚华

  • 上一条:港足总有人提议过组队参加中超,不支持这类可能性
  • 下一条:2020赛季中超联赛第5轮:武汉卓尔VS重庆当代
  • 相关文章